《徐豫切入點》EP392 學習「刻意放鬆」,走更遠ft.胡展誥心理師



本篇筆記是我以半逐字稿的方式,盡量保留原意,將一些較口語化的部分整理歸納得出。
如有任何謬誤歡迎指出。


20:30

當我們把注意力掛在過去或未來的時候,我們真的很難有力氣好好專注當下,專注在眼前的這件事或人。如果你好好專注陪伴孩子,可能只需要十分鐘或者一半的力氣就能達到很好的品質,可是當你想著「他怎麼還沒去寫作業」或「昨天他又犯了什麼錯我還沒罵他」,反而要花很多時間、更大的力氣,卻沒有好的品質,如果生活長久下來都是這樣的話,我們怎麼可能會放鬆呢?


21:21

徐:我個人有一個疑惑想請問展誥。我現在住在美國,常常在社群分享我們家花園或戶外風景的照片,有很多朋友說「啊~好羨慕你的生活喔,真希望我未來退休也可以這樣」,但是當我去看他的臉書,內容都是又認識了什麼公司的老闆、公司又邁入一個什麼里程碑、事業上又達到什麼新版圖等等,顯示出來的都是汲汲營營、為了事業這類很商業的事情,嘴上卻說很羨慕退休、很想要放鬆,但我就在想,假如你不要這麼努力,現在其實就可以過上一半你想要的放鬆生活,沒必要等到六七十歲才來放鬆,而且這種人可能到那時候也不會想要放鬆吧,想要繼續賺錢,請問你怎麼看這件事?這樣算是不會放鬆嗎?


展:所以這本書的書名叫做「刻意放鬆」(笑)

那是一個需要去練習的能力。一個人如果三十五、四十五歲都不能讓自己放鬆,這個能力也不會在七十五歲的時候長出來。當我看著別人,或者御姐愛粉絲頁的那些照片也常常覺得很羨慕,會想著「哇,當我有一天到達那個地方時,是不是也能放鬆?」其實不一定。

當你住在這麼美妙的環境時,你享受當下,對你來講那就是放鬆的環境。可是看著你粉絲頁、說著羨慕的那些人,能不能就好好投入在自己的工作裡,享受我的忙碌、享受有這麼多的事情等著處理、感覺到我很有價值感。當一個人在這種環境裡能享受當下時,雖然身體是疲憊的,但至少不會讓自己壓力那麼大。

可是在這個文化氛圍底下,我們比較少覺察的是,我們好像很習慣透過工作或成就做為自我認同。

你仔細觀察,當幾個人聚在一起,特別是成年男性,就會說:「好累喔,最近工作又變多」、「又要被外派了」等等,聽起來很哀怨,但背後好像又有一點成就感:「我覺得被重用了」、「責任又多了一些」、「我感到被認同」。如果你把工作成就作為對自己唯一的認同時,你的心裡會少了很多空間,只要與工作成就無關,都會覺得這樣的自己不夠好,這樣一來你怎麼有辦法放鬆呢?因為放鬆對你來說就是找不到自我認同的行為。所以當一個人要開始放鬆時,必須要在自我認同裡加入(工作以外)其他的東西,例如我今天煮了一桌菜給家人吃,我很喜歡這樣的自己,那就是一種自我認同;例如我可以允許自己早上起床不是工作,而是掀開琴蓋,開心地彈一首喜歡的曲子,我能不能允許我喜歡這樣的自己;例如我喜歡在聚餐時跟大家說話、分享最近的生活(不只是工作),或者只是認真的聽別人說話——喜歡聽別人說話的自己,這也是一個自我認同。

我常說:你能不能把友善地對待自己,讓自己在需要時休息、放鬆——也可以認同這樣的自己。當你能夠讓很多選項進入身上時,工作就不會是唯一找到認同的管道。


徐:這件事情真的是需要學習。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之前在台灣也是覺得錢賺得很多、成就很多、粉絲很多、鎂光燈很多、報導很多,覺得自己好像真的擁有一番事業,自己覺得很滿意。可是來到加州以後,我確實像你剛剛所說經歷了一段陣痛的時間,這個陣痛是沒有舞台了、沒有節目了、不會寫什麼就上新聞,隨著臉書的式微,粉絲的關注減少,要重新經營其他的平台等等。就像你說的,要找其他自我價值、自我認同,於是我開始種花、開始煮菜。但我覺得其中最難的就是你剛剛講的,我要怎麼認為種花中種好的這個我,是值得鼓勵、值得驕傲的人?以前我們都會覺得事業、成就是唯一的價值,直到現在還是會有很多人說「我又賺了多少錢、買了多少房子」等,用同一套標準來衡量,但我們能不能也學習——像你所講的——欣賞種花種的好的自己、煮菜煮的好的自己,能夠一整天都很溫柔、不隨便生氣的自己,我覺得這是需要學習的。這個學習首要的重點是弭平我們自我的驕傲,這裡指的是「我只認為某一樣單獨的標準是唯一的標準,其他事情都無法入眼」。

我常遇到一些朋友,當他們聽到我講起園藝的時候——不管住在哪裡,不是只有台灣或亞洲會這樣,可能住在美國或歐洲——他們會覺得「你在跟我講花嗎?這件事有什麼重要的?」就代表他的內心有一種驕傲,是只有某些事情他看得上眼。當你不懂得欣賞其他事情的美好、它的重要性,或它獨一無二的價值時,是沒辦法肯定那樣狀態的自己,我覺得這件事是需要學習的。


展:Anita後面講到這段我很有感觸,就是珍惜你所擁有的,以及珍惜你目前所能做的事。

我在書裡寫到一段談話我自己很有感觸,那是一個女孩子,在即將進入大學的時候被診斷出有罕見疾病,生命剩下的時日不多,而且身體在短時間內就會開始退化,當下她當然覺得很難過,可是沈寂了一段時間後,她每天早上,至少會透過輔助器具到戶外走走。我問她「妳在想什麼?」她說「至少我現在還能夠走路,至少現在我的腿還能聽我的使喚,每天早上耐著疼痛去走一走是我覺得最有能力時刻。」我在聽她講這段話時,臉上洋溢著的希望感與笑容,那是一股很大的生命的力量。

我的粉絲頁也即將邁入十萬人,一個小小的里程碑,我可以因為這樣覺得很有成就感、很開心,沒有問題。但是,我也可以欣賞今天用五分鐘、十分鐘走一走,那是我能夠做的事,而且我是真的很享受走路這件事情,我感覺到每一口呼吸其實都不太一樣,我感覺到這十分鐘內能不被他人打擾,是專屬於我的空間。

除了來自於成就的自我認同外,我也很享受工作以外的某些時刻,做這些事情的當下我感覺到我活著、我覺得很踏實,這樣的人生體驗是很重要的。


徐:很多人談到放鬆時常常會有類似的想像:上瑜伽課、去健身房等,都是繳錢的事情,結果因為這筆支出覺得我要賺更多的錢,好像放鬆這件事情也是得靠消費才能獲得,可事實上不是,放鬆這件事就像你剛剛講的,由內而外才是最重要的。包含你剛剛講的女孩的例子,她感覺自己還能自控,還能發出自己的力道的喜悅,可能是我們平常順暢走路的時候從未想過的事情——這些是由內而外;而如果是散步時遇到的花鳥、樹木、微風等,這是由外而內的。能不能請你教我們一兩項我們平常能做的放鬆練習?


展:這本書最後確實有不少篇幅談論具體且簡單的放鬆方式,而且這些方式都不需要額外花錢買課程或器材。我分享兩個我每天都在做,而且既簡單又重要的方法。

第一個是呼吸。呼吸沒有任何的重量,而且隨身攜帶。呼吸能調節我們的自律神經系統,但我們未必能覺察。第二個是剛剛稍微提到的走路。走路的門檻很低,不管是報名健身房還是跑步,都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門檻,但走路不用,只要你行動還是方便的,就能自己出門走一走,很好上手。

我們的大腦在學習時有兩種模式,第一個是「專注思考」,就是你針對一件事情或一個小範圍,做單一且深入的思考、推理,目的是為了得到一個結論,但大腦在學習時還需要仰賴另一個模式,叫做「發散性思考」,就是對一件事情有很多不同想像、蒐集很多靈感。我身邊有一些作家朋友,好幾次在聊天時都會討論到「你這本書是怎麼寫的?」「你怎麼會想到這個點子?」其實大多數都不是坐在書桌前長出來的,都是在搭捷運的時候、跟貓玩的時候,或再買菜的時候突然想到,不知道同樣寫了很多書的御姐愛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經驗?


徐:我喜歡在洗澡的時候自言自語,我不知道大家有想了解這麼多(笑),但既然你都問了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家洗澡間在房間裡面,我就會把房間門鎖起來,免得老公聽到會擔心。我洗澡時會用喜歡的沐浴乳的味道衝很熱的熱水,然後我就會自問自答,比如最近有什麼想做的題目,像是一個人主持Podcat一樣,這是我放鬆跟靈感的來源。


展:所以當我們在書桌前已經想不出東西時,我都會鼓勵他別再想了,與其坐在那邊持續痛苦,不如離開這個空間出去走一走。剛剛你說到沐浴乳的味道——這個是嗅覺,熱水則是觸覺,戶外的花、樹、風景等是視覺,或者也會有聽覺的刺激,透過這五種感官,會把我們從專注思考拉回到發散性思考,當這兩種狀態不斷交替時,學習的效率會比較好。所以每當我有想不出來的主題時,我一定會出去走路,常常在走的過程中,新的點子就會進到我的腦袋裡。假如你的工作需要很多創意,我會鼓勵你多走路。


徐:走路有什麼撇步嗎?要快走嗎?還是慢走?要走在哪裡?速度怎麼樣?


展:我的書裡分享了很多建議,各位在看這本書時,也可以從中挑選幾個你想先練習的項目,有幾件事情想先提醒各位:第一,除非你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否則千萬不要帶手機出門。

很多人帶著手機時,走沒兩步看到ig、fb有通知紅點,就會點進去看,此時你又進入了多工處理、一心多用的狀態。除非你今天有很明確的目的是我要聽這個podcast走半小時,那可以做這件事。但如果你在家裡已經覺得很煩了,需要放鬆,我會鼓勵你在走路時不要使用任何的媒體,專心走路,讓五官可以打開。

第二個是可以規劃一段舒服、不太需要閃躲車輛的路線。在台灣中南部這件事情蠻容易達成,但如果在北部就比較難。為什麼要先規劃路線?因為當你規劃好一段路線,走路時就不需要再花心力思考要在哪裡轉彎。我自己的習慣是,當我到台北工作時,會提早兩個捷運站下車,走路到我要去錄音、演講的地點,不用再花額外的力氣運動,但可以有多一些機會累積步數。而且很神奇喔,在走路的過程中,緊張的情緒會慢慢穩定下來。大家如果對這個有興趣,我也推薦可以去看韓國藝人河正宇的書《走路的人》,他也分享很多從走路中得到的收穫。



Pocket casts連結:

Apple podcast連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