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廚房3》(三)吃貨的選擇

療癒廚房3 家的進行式!今天也有心愛的道具與靈魂好食相伴

書名:《療癒廚房3 家的進行式!今天也有心愛的道具與靈魂好食相伴》
出版社:麥浩斯
出版日期:2019/07/04



第二部分是吃貨的口袋名單,大部分是作者私藏推薦的美食名單,從麵包及他的好夥伴(烤網、奶油、奶油刀等)、食材、食物、調味料、加工肉品、常備好糧、甜點鹹點、現成熟食等方方面面都有,可以滿足煮婦的各種場合需求,在此就不一一列出了,喜歡作者品味的人,非常推薦把這本書找來看。

因作者住在北部,活動範圍以雙北市為主,因此推薦的店家、來源也多以台北能取得居多。


以下舉幾個各項目的代表例子:


麵包與他的好夥伴
  1. 雨人麵包餐館的麵包,以及綜合莓果和紅心芭樂果醬
  2. 辻和金網的烤網
  3. 蒸籠

食材、食物
  1. 主婦聯盟合作社的善糧放牧雞蛋
  2. 紅豆鹽奶油

嚴選調味料

  1. 玉泰白醬油膏
  2. 泰國Megachef魚露
  3. 我愛你學田市集的櫻桃鴨鴨油
  4. 日本邊銀食堂的石垣島辣油(激辛)
  5. 喜願行的麻鈣鮮台灣涼麵醬

常備好糧

  1. 台北南門市場小六子水餃
  2. 宜蘭市北館市場一香飲食店的餛飩
  3. 源順的雞絲麵
  4. 源順的雞絲麵
  5. 新竹中央市場內90號樹林食品號的貢丸,無招牌

鹹甜點

  1. 台北小魯豫山東大餅的大餅
  2. 新店簡實新村的老麵饅頭
  3. 明星西點咖啡的俄羅斯軟糖
  4. 林氏滋養的銅鑼燒、各式小點
  5. 新竹淵明餅舖的素綠豆椪

現成熟食

  1. 科技大樓站的大連風味館
  2. 永樂市場林合發


我的發酵生活

作者特地將發酵寫成一個章節,顯見其對於發酵食物的喜愛。

作者是從四川泡菜水開始栽入發酵的世界,之後櫥櫃便常存有手作味噌、豆腐乳、蔭鳳梨、柿子醋,還有泡菜老滷水、米糠漬床、酸豆等等。

而我是從梅酒開始。


i. 淺漬梅酒

三年前(2020)看了索艾克的淺漬梅酒影片後,手癢的我在四月初的某個週末清晨,特地跑到濱江市場買青梅。那年釀梅酒的風氣還沒有很盛行,青梅這東西除了網路訂購外只有批發市場有,且一次只能買十斤那麼多。張羅完梅子之後,還跑到北車後站太原路找玻璃瓶,購入一大一小的桃太郎罐,有點忘記實際的公升數,大的可以裝4-5瓶600ml的酒,小的大約是1瓶600ml的酒(含梅子體積)。

但十斤的梅子實在太多,光這兩罐根本用不完,於是我到處問朋友要不要釀梅酒,只要提供酒就好,剩下的梅子、罐子以及人工我出,成功說服了兩位愛酒的朋友,消耗掉了一些梅子。


但還是不夠。


梅酒不需要用到這麼多梅子啊啊啊!眼看天氣一天天暖和,青梅越來越黃也不是辦法,最後我走投無路,只好嘗試做脆梅。

光看食譜就被嚇到,步驟之多、之麻煩,要先用粗鹽殺青、泡水風乾多次以去除梅子的澀味,最後還要浸泡至少三回的糖水,讓味道吃進去,依照各家做法的不同,整個時程至少要三到五天起跳。(而且粗鹽這東西超難買,最後我是在傳統的南北雜貨店找到)

才做到一半我已投降,之後看到市面上的脆梅Q梅或是蜜餞,多少錢都值得,整個過程沒有全心投入真的太困難,沒有人邊上班邊做脆梅的啦。當然最後我的脆梅以失敗告終,去菁不夠徹底,澀水沒有完全逼出,變成只有糖水味道的難吃梅子,長得四不像。



ii. 台式泡菜、梅子果醬

第二年冬天,高麗菜價格崩跌,到處都有便宜的高麗菜,清炒高麗菜、高麗菜肉卷、高麗菜煎餅、大阪燒、火鍋等各種料理都嚐遍了之後,心血來潮決定嘗試做台式泡菜,於是開啟了我醃漬料理的第二條路。從那之後,不管是木耳、白蘿蔔、紅蘿蔔、小黃瓜、甜椒等,當有餘裕的時候,就會醃一小罐放冰箱。

前一年的梅酒喝完後,剩下的梅子加入糖後再熬煮成果醬,送給同事。

台式泡菜

台式泡菜

梅子果醬

梅子果醬

第一年用玉泉清酒釀的淺漬梅酒很不錯,第二年決定回購沿用,並加入一小罐二鍋頭。另外一瓶則是嘗試琴酒。

等待曬乾的梅子躺在陽光下,看起來好舒服啊

今年(2022),索艾克成功帶起了淺漬梅酒的魅力,連我家附近的小市場都開始賣青梅,雖然還是十斤裝,至少可以不用大老遠跑到濱江市場。逛家樂福的時候也能看見釀梅酒專區,將大容量玻璃瓶跟青梅放在一起,並貼出淺漬梅酒的作法,邀請大家一起參與青梅的季節。

一樣買了十斤青梅,早在開釀前許久,我就在朋友圈放消息,宣傳梅酒季即將開始,請準備好酒我幫你釀。有了之前的經驗,清楚知道自己只釀兩罐消化不了這麼多青梅,另外加買兩三罐玻璃瓶,再加上朋友的份,希望可以盡量減少剩下的青梅。


除了基本款清酒以外,今年(2022)另外選了韓國燒酒、蘭姆酒、琴酒還有米酒頭。每到買酒的時候,我都覺得我像個酒鬼一樣,一次購入五六七八支。倒完的瓶子之後還得成堆的拿去回收,玻璃瓶在袋子裡相互碰撞,這不就是酒鬼的家的垃圾才會有的聲音嗎!

還是消化不完。

今年也沒有人與我分梅子,在批踢踢貼文也銷不出去,可惡!梅子一直在成熟老去,不能浪費去年因為雨水豐富今年長得圓滾飽滿的小傢伙啊!於是我再度購入了三四個一公升的玻璃瓶,並買了好幾支酒(為省荷包,以價格選)。我現在可是玻璃罐富翁啊,兩口人的家裡居然有快十個一公升以上的玻璃罐。

既然都要釀這麼多支,除了酒以外,這次來試試黑糖吧,期待開封的那一天。



我其實沒有那麼愛喝酒,純粹是因為喜歡玻璃瓶的質感才栽入梅酒的世界。

當放入青梅、糖粒、酒水,酒從玻璃瓶波波波流出的聲音,以及糖浸在酒水中,慢慢一點一點溶化而造成液體上下層密度不同的質地,還有微小氣泡從梅子絨毛表面慢慢上升的畫面,在在讓我百看不膩,每個角度都拍上二十張還意猶未盡。


淺漬梅酒數個禮拜就可以開來喝,放得越久梅子味越明顯,我非愛酒人,釀酒只是為了欣賞玻璃與物體之間的質地變化,往往是快到次年的梅子季節,為了再釀一波,才會分批分次帶到公司招呼同事,或邀請朋友來家裡聚會,以喝酒之名行消化之實。



多釀了四五瓶,可 是 今 年 還 是 用 不 完 (;´༎ຶД༎ຶ`)


不管了,青梅一直老去,剩下最後一小批,今年就再嘗試一次脆梅吧!

我沒有拍下最後的結果畫面,簡單說還是半失敗了。

殺青時不知道力道要輕柔,誤以為用力才能將澀水逼出,讓好多顆梅子受傷變軟,只能淘汰丟棄,到了浸泡糖水的階段才知道這件事,白白浪費了好幾顆梅子。除此之外,比第一年嘗試少了更多澀味,另外糖水泡得不夠久,甜味不夠,但口感夠脆,連著糖水一起冷藏幾小時後,滋味沁涼消暑,終於有一點點成就感啦!



iii. 野酵麵包

第二年(2021)的時候還有一個小插曲,可以說是發酵料理的第三個分支。

因為剩太多梅子了,最後一小把不曉得可以怎麼處理,一直泡在裝水的罐子中,每幾天加點糖,心想應該會釀成梅子醋或是什麼東西吧。
就這樣擺著一兩週之後,某天突然看到用天然酵母做麵包的文章,決定不如拿這罐梅子就來養天然酵母做麵包吧!

天真的我,完全不知道這是一條等級更高的路。


買書、上網找資料,越看我越覺得這是個深不見底的世界。

養酵母需要投入時間觀察成長及變化,讀懂氣泡長相與氣味變化的意義,判斷酵母目前成長的階段,什麼時候要餵養麵粉?什麼時候可以製作?麵粉量足夠酵母吃嗎?如果酵母長到可以做麵包的階段但時間上不允許該怎麼辦?


當開始製作麵團後,手法、計量和步驟與使用商業酵母不一樣。天然酵母本身由麵粉和水組成,成分要扣除其中的佔比使用量,還要考量打算做含水量多少的麵包?天然酵母在麵團的佔比也會影響發酵的時間,以及製作過程中的基本發酵、二發階段,要觀察麵團的變,折疊手法和次數會影響麵團組織。還有烤箱溫度的設定、使用鑄鐵鍋或石板維持麵團溫度等等,每個步驟都有非常科學的基礎,不是簡單按照食譜就能成功烤出好麵包。

但使用天然酵母烤出的麵包香氣,是一般商業酵母遠遠不及的。如果商業酵母的麵包香氣是1的話,天然酵母麵包的香氣大概是200,社交距離1.5公尺的同事拿出麵包都能聞到的程度,真 的 很 香 。


天然酵母這個詞其實不夠精確,不管是自己養的還是超市購入的商業速發酵母,酵母是生物,當然都是天然天,只是商業的酵母通常只有單一菌種,活性、穩定性較好,適合大量繁殖,而自己養的酵母菌種比較多,烤出來的麵包風味變化多,但也因此發酵過程更難控制。

除了第一次誤打誤撞烤出勉強可說是成功的天然酵母麵包外,我後面烤的十幾個包都說不上及格。

那時候剛好疫情嚴峻,維持第三級警戒(2022年),在家遠端工作了三個月,我才有辦法邊工作邊照顧這些麵粉大食怪。但即便如此,我還是養的沒有很好。天然酵母需要投入好多好多的心力,與環境溫度、濕度、手法都有關係,沒有一定成功的SOP,即便這次成果滿意,也無法保證下次能烤出一樣的麵包,僅能從一次次的過程中觀察各項條件、累積經驗,花時間嘗試,才有辦法烤出一顆好包。

研究野酵麵包的臉書社團總說,至少要烤二十顆以後才能勉強稱得上是野酵麵包的初手。

野酵麵包這個坑真的是太深太廣了,我現在沒那個屁股鑽研,但我覺得會將此作為一個長遠目標來挑戰的。

好多顆長得像粿的麵包,完完全全的失敗( ´•̥̥̥ω•̥̥̥` )



iv. 天然釀造荔枝酒

嘗試了淺漬之後,決定嘗試真正的釀酒過程。

六月時趁著荔枝盛產季節,參考Carol的自然釀造食譜,僅需要荔枝、糖兩種原料,自然產生酵母。要等三個月,最快九月底才能開封,到時候再試喝看看味道如何。

六月底,開釀第一天

七月底,經過一個月的狀態




衣裝與身支度

來到了衣物的領域,作者多選擇天然材質、舒服、耐看的款式,此外她也舉了三項不離身的隨身三寶。


1. 手帕

說起手帕這個配件,我也是這半年才明顯感受到他的好。

幾年前男友到日本旅遊時,替他自己和我各買了一條手帕,一面是毛巾材質,一面為紗巾。在還不習慣使用手帕以前,每次上完廁所總是甩兩下就離開,手未完全乾,可能行走路上還會滴個一兩滴,如果要拿東西、開門,還會把門把或物品碰濕。身邊多數人也是這樣,不覺得有什麼不好。

公司的廁所有提供擦手紙巾,好幾次我留意到其他使用者洗完手後一口氣抽個三五張,我大吃一驚,想說是有多濕,一雙手有需要出動這麼多張紙巾,使用不到三秒就進到垃圾桶,看清潔阿姨整理垃圾時都會嚇到。明明就有烘手機,但大家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不愛用,寧可使用拋棄式紙巾。

我本來就不使用一次性擦手巾,但為了不想回辦公室時用未全乾的手推門,留下尷尬的水漬,我開始練習自備手帕擦手。


第二個明顯的好處是擦掉夏天的汗。

我不是漂亮女生,在濕黏的海島夏天可以讓長髮垂肩還保持乾爽輕盈,我很怕熱,容易流汗,尤其現在口罩已是必須配件,夏天時嘴巴周圍很容易悶出汗,攜帶手帕可以隨時優雅地將嘴巴、髮際等部位擦去汗水,保持臉部整潔舒適。

最有感是夏天某日剛走進百貨公司,汗水還在臉上,我一邊擦汗一邊與服務人員對話,那瞬間突然覺得拿著手帕的自己優雅禮儀加了好多分。比起汗涔涔的狼狽臉頰,或者拿面紙擦拭後不小心留下的紙屑,手帕優雅許多。選擇材質舒服、印花可愛的款式,也會讓人更樂意使用。



2. 圍巾

這點我目前還沒有經驗可以分享,我怕熱😂



3. 隨身水瓶

多虧了環保署祭出「自備環保杯優惠五元」優惠,讓消費者對於選擇環保的消費模式明顯有感,促使更多人願意重複使用自己的環保杯。

我不太喝茶飲咖啡,一直以來出門都很習慣自己帶水瓶,隨時可以補充水分。有時候飢餓的感覺並不是真的餓,而是缺水的警訊。自從聽聞這件事之後,每當我嘴饞想吃零食,就會提醒自己先灌一口水,確定是不是口渴。
而且說回生物層面,多喝水有益新陳代謝,排出身體廢物,對皮膚也好,比起研究琳瑯滿目的保養品成分,簡單治根的「多喝水」更適合懶婦在下👽




包包

我不愛買包包,最常拿的是上市場用的買菜籃。

和作者一樣,我也非常討厭塑膠袋,一來不環保,二來醜,三則是不好提,稍微重一點的商品,很容易在手上勒出痕跡。

兩年前左右我在大稻埕買了一個籐編提籃當作我上市場的買菜籃,款式典雅低調,光是拿著就有好心情。我也被路人問過兩三次哪裡買,我將之視為對我的品味肯定😇 但可惜底面積不寬,若是買肉或是體積較大的水果就撐不太住。其負重也有限,把手處的纖維容易斷裂,我已經拿絕緣膠帶補了好幾回。最後真的是用他提了太多次重物,被我摧殘到僅剩一條藤編藕斷絲連的連著,只好請他退休。

後來我又再去買了一個新的,這次特別挑選提把處加強的款式,也是一個提在手上心情很好的加分配件。




看這本書的時候,幾乎每個段落都有想和作者擊掌的衝動,頻頻點頭同意她對生活的堅持、對物品的取捨,不適合的就該果斷捨棄,猶豫只會讓自己不好做事。雖然對生活的大方向理念相近,但在細節執行上,還有很多我需要學習改進的部分,比如冰箱的收納、採買食材前應該先做規劃、是否要選擇天然有機的洗沐產品等等,這些得慢慢熟練,才能成為對生活美感細節有條有理的主婦。

最近的作息調整為清晨起來做便當,剛起床的心神很適合專注,腦子不會因為工作或與人的對話胡思亂想。如果是下班之後才煮飯,運轉一天的腦袋沒辦法立刻緩下來,會一直分心想著剛才路上看到的怪人、與同事的對話,或者被各種訊息打擾。下班後的時間不算短,若要認真投入某件事,或許長時間下來可以有所成就,但我覺得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心境、情緒上的轉換。讓自己從某的狀態過渡到另一個狀態,在紛亂躁動的思緒下,無法好好閱讀一本書,思考一件事,這是我每天都在努力克服練習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