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消費的一年》讀後感

不消費的一年

書名:《不消費的一年》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8/09/27



本書作者凱特原本是一個花錢不手軟的購物狂,常透過購物的方式,轉移自己情緒上的失落感。不論是心情不好、失戀、工作壓力大,只要花錢都能獲得短暫的解脫,披薩、酒精、總有機會穿到的衣服、成堆的沐浴乳罐等。「我以為有了這些,就能改善我的生活,或讓自己變得更好。」

這是一個為期一年的計畫,凱特決定進行一整年不消費的生活。

一開始,她便大動作整理出家中許多用不上、不再使用的物品,最後捐出公寓裡43%的東西,並為自己訂下消費限制:只購買必要的東西。但重點就在於「必要」這兩個字。


每個人,或者說不同心態的人,對於「必要」的定義不同。有人認為名牌精品包是必要的,有人覺得備著五瓶沐浴乳是必要的,有人覺得想看的書是必要的,有人覺得別人穿起來好看的衣服是必要的。別人有的,我也要有一份。

好好檢視自己的習慣後,凱特發現東西其實只分成兩大類:用得到的,還有理想中的自己會用到的。

衣服是買給專業人士凱特穿的,很多買來的書是因為聰明的凱特應該要讀,還訂了很多有創意的凱特能完成的計畫。買下這些自認為有用的商品,只因為告訴自己:買下來,總是有幫助。

因為覺得自己並不完美,但有了這些,我可以更完美。

我可以讀這些書、穿這些衣服,做那些想像中的事情,然後變成理想中的自己,只要家裡放著這些東西,就能成為更好的人。總是想著「有一天」就會去做,但永遠沒有那一天。



從物品開始斷捨離,然後是慾望

我自認算是蠻理性的消費者,大學畢業之後到外縣市工作,經歷過幾次搬家之後,開始認知到個人物品的累積只會讓自己搬家時更累,因此開始練習斷捨離。


一開始都是很困難的。

幾個月沒穿的衣服我以為會再次穿到,留下。但半年的後大掃除再次看到它,內心出現了上次整理時一模一樣的台詞。我想起這段期間內是否曾經穿過或想起這件衣服,沒有,幾乎沒有。思考每天要穿什麼時,拿的都是別件衣服。出現這種情況幾次後,我終於開始練習果斷的丟棄,一一檢視房間裡的物品,幾個月內沒用到的東西就直接丟入垃圾桶。帶著些許的猶疑,擔心會不會有後悔的心情,擔心「萬一」我哪天要用到怎麼辦?但事實證明,這些「萬一」都沒有出現,我以為的擔心都沒有發生。如果我真的少了什麼,我會去買;沒有「有一天」我會再穿到的衣服。完全沒有影響,我根本忘了他們的存在。


於是我學習到,只要捨棄了,就不會想起。


這是一段過程,從自己擁有什麼物品反思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消費習慣。是不是總在面臨促銷時衝動買了回來不再用到的物品?在店裡感到心動的衣服,帶回家後還能有一樣的激動嗎?買得起的價格就非得下手嗎?幾次下手前我總這麼問自己,然後我認識到自己並不是「買得起就需要」,我買的是我當下的 「想像」,不買實際上並不會有損失。

後來我漸漸上癮,連路邊發放的贈品面紙、傳單等,我也帶入這種心境。如果拿回家後他的命運是「遲早」進入垃圾桶,那就不要拿。從一開始的源頭做好決定,就沒有日後需要處理的去留大對決。


決定物品去留的心理拉扯其實是一種情緒負擔。

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決定其擁有的物品,物品需要決定如何使用或拋棄;決定拋棄後還得再花時間打包轉贈或丟掉。從進入家中開始,就是一連串的決定,那何不一開始就讓不需要的東西停留在門外?少了決定物品去留的負擔,會讓整個人變得很清爽,不需把腦袋花費在瑣碎的決策上,便可以好好計畫一天行程,不知不覺中就影響一個人的習慣。這個好處不只是省下時間和金錢,為了謹慎選擇物品,會開始留意品質好、用得長久的物品。




把錢省下來,選擇品質好的

凱特不消費的這一年,限制自己只能買一件運動服。「既然要買,就要買最好的。」她說。但是「最好」不代表是最好的牌子、最貴的衣服或最佳品質,「而是選擇最適合我的」:尺寸必須合身、穿起來要舒服,讓我想天天穿。如果穿上身會感到些許彆扭或不自在,就是不適合。


上千元的單品衣物乍看很貴,但如果考量其生命週期,稍貴卻穿得久,與平價但淘汰也快的衣服,還是貴一點點的划算吧。而且使用質感好的物品,也會替人加分不少。從某個角度看來,也是一種環保的消費行為。




自己做做看

計畫進行到中後段時,凱特有天突然發現,其他家庭成員都有擅長的手工藝,自己卻不。

比如小時候的衣服都是媽媽親手縫製的;爸爸擅長改造居家空間,重新粉刷牆面、換上新的牆板和窗戶,使家裡換然一新。院子裡的菜園種植了多樣蔬果,不僅為三餐加菜,週末還能將採收的水果做成罐頭或果醬,全家人一起度過充實有趣的時光。以上說的這些,花錢很快便能獲得,如果花錢就能省時間難道不好嗎?但糟糕的是,花了錢,卻往往浪費更多時間。想想如果沒有親自煮果醬,省下來的時間還不是拿去看電視、滑手機,這樣一來好像並沒有比較好。而且親自動手做,還能提升個人技能才華、促進家人關係,也不是件壞事,那麼不如試著一些事情自己做做看吧。

意識到這點後,過去喜愛購買蠟燭的凱特,決定購入材料自己製作,證明不需要花錢買,也能避免接觸太多人工添加物。


出於興趣,我偶爾會在週末烤一些麵包當週間的早餐。除了省去思考要吃什麼的煩惱外,也省到一些錢,更難以衡量的是,在製作過程中得到的成長,以及麵包出爐時的成就感。真正動手開始做之後,會遇到多問題,比如糖可以少放一點嗎?怎麼樣是發酵完成?如何整形等,為了解決疑惑而開始找資料,不知不覺中便習得了基礎烘焙知識。這種無法被量化的經驗和收穫,是直接花錢買麵包無法得到得。我想凱特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吧。當然有時候還是會想吃外面店家的完美麵包,但自己做過之後,就會明白那些香味的來源可能不是很天然,不知不覺也減少消費了。




一步一步的收穫

隨著計畫的進行,凱特開始存到一些錢,此時她也正好遇上工作的倦怠期。以遠端方式持續工作了兩年多,少了許多與同事的社交機會,失去那些無形之中的交際連結,對公司感覺異常疏離,開會時提出的建議沒人搭理。

遠端工作的壞處之一是罪惡感,出於沒有人監督,你可能會想讓自己工作更久,保持隨時能回覆訊息的狀態,好證明自己有在工作。

種種因素讓凱特的每日工時長達十多個小時,壓力大到對電腦哭泣、比中指等等,明顯已瀕臨臨界點,維持現況只是有害無益。「比起對雇主的忠誠,我的快樂更重要,能做想做的事也比收入穩定來的要緊」。


當然行事還是得有策略,想要離職卻沒想好下一步,至少得準備五個月花費的存款,這對現在的凱特來說已經不是難事了。這一年以來的實驗,讓她重整自己的消費習慣,每月能存下的金錢佔收入的比例越來越多。在正式提出辭呈前,她決定來趟休息之旅。她將自己辭職的的計畫告訴身邊的人,一方面在告知後會讓自己有責任感,得證明自己說到做到,讓自己不得不進行;另一方面則是告訴他們自己規劃成為自由撰稿人,專心經營個人部落格,開發潛在客戶。


故事的最後,凱特成功成為自己希望的模樣,她不需要每天進公司,可以在自己想要的地方撰稿,依靠文字生活。她終於證明自己有足夠的決心,善用資源,不必凡事花錢解決,並且找回健康的身心狀態,知道自己不需要依賴酒精便能獲得快樂。這一年限制消費的計畫,讓她認識到自己意志力比預料中更堅強,也不再計較自己能得到什麼。

比起追求物質,把金錢花在經驗的獲得、與親友的陪伴時光中更值得

「原來只需要最簡單的東西,就能好好生活」,成為更理智的消費者。這場消費習慣的實驗,讓她學會了質疑自己做的任何決定,捫心自問:我是什麼樣的人?我擅長什麼?我在乎什麼?這輩子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拿回了人生的主導權,找回真實的自己。




感想

很老套的結尾,但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從物質到心裡的漸進式過程。物品是為了生活而存在,生活習慣決定你買哪些物品,所以物品當然可以反射出一個人,當然可以藉由檢視物品,回過頭來反思自己。


我算是一個天生物欲相對低的人,對於名牌、流行議題等不太有興趣,也不追求社群打卡,因此這本書對我來說並不是特別有啟發,但我還是從凱特的不消費實驗中,看到一些重點。比如她的很多消費習慣是為了還未到來的「以為」,優惠促銷讓她「以為」自己用得到這麼多洗髮精,不合身的衣服是買給「專業凱特」穿的,但那些都不是當下的自己、不是真實的自己。她的經驗讓我幫自己再次畫出重點:消費模式反應「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可以主導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像凱特拋棄過往的壞習慣一樣。


追求認識真實的自己這件事,是一輩子的課題,不僅適用於消費這件事,在決定是否要辭職的時候、面對要不要結婚生子的時候、決定是否投資的時候等。如果明白自己的喜好和真實,就能快速判斷哪些選項可以帶領自己前往正確的方向,或是否該果斷放棄。若不知道核心的想望,當機會出現時,恐怕也無法察覺吧。


書本最後,凱特整理了十個不消費入門指南,提供給有興趣嘗試的人一點方向:

  1. 和家中的多餘物品說再見
    好好認清自己從前到底浪費多少錢,剛好可以激勵自己進行消費限制,而且親手整理,可以留下印象,牢牢記住自己的物質生活有多富足。

  2. 製作物品清冊

  3. 列出三種清單

    • 必需品:每天都會用到的東西
    • 非必需品:消費限制期間不能購買的東西,通常是你想要戒除的項目
    • 可購買項目:特定類別,比如為了維持社交生活偶爾的禮物消費,或與家人的聚餐等。

    分類可依個人習慣調整,例如凱特不希望繼續花錢在外帶咖啡上,就把他列入非必需品。

  4. 舉凡商店或優惠券電子報,一律取消訂閱

  5. 設定消費限制的存款帳戶

  6. 公告周知,四處宣傳
    讓與你一起生活的家人朋友知道,你的計畫才能進行。知道的人越多,你也越能堅持下去。

  7. 擺脫揮霍習慣,取代為不花錢的方式
    如果擔心朋友因此不找你吃飯玩樂,或許可以改成出外踏青散步,或者改在家裡烤肉、舉行[pt luck派對,用省錢的方式替代。

  8. 留心揮霍誘因,改變應對方式
    找到讓你想花錢的原因,思考對策,若能成功抵抗一次,就繼續使用,直到養成好習慣為止。

  9. 不再依賴,善用資源
    自己修、用租的、跟朋友借等等,減少浪費,省錢又環保。

  10. 珍惜所有
    你已花錢買來一切所需,人際關係、親友的健康快樂,這才是最最重要的。



相關文章